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乞落职蔡氏弟侄子孙等奏状靖康元年三月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七、《靖康要录》卷三、《孝慈渊圣皇帝要录》卷上
伏见昨者蔡京、王黼久持国柄,攘取国家爵禄之宠,萃于私门,弟侄子孙悉从班列,或视近弼。
荐绅士民,愤怨岁久,罪恶贯盈,稍已暴白于天下矣。
近闻王闳孚等三人并已落职,押归本贯,所有资政殿大学士蔡攸保和殿大学士蔡行、保和殿学士驸马都尉蔡鞗、显谟阁待制蔡仍直龙图阁蔡卫,皆自戎寇迫近甸畿之前,擅去朝廷,逃归东南。
有司考覈,具见罪状。
右文殿修撰师服,并乞依王闳孚等例,落职押归本贯。
其增秩至太中大夫以上者,亦合降充庶官,内蔡鞗乞依祖宗旧法换授右列,以示典宪之公,慰四方之望。
小名录序868年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天地万物。
杂然而生。
圣人居其中。
强为之命称。
或以义。
或以形。
或因其自然。
天地取其义者也。
日月取其形者也。
鸟兽因其自然者也。
人既列氏赐族矣。
得不务佳名而纪之。
盖取婴儿三月目能眴。
与人喜笑相答。
因以名分之。
以入生人之籍。
贵贱一也。
故传曰。
子生三月之末。
择吉日。
剪发为鬌。
妻以子见于父。
执子之手。
咳而名之。
夫告宰曰。
某年某日生。
宰告闾史。
书为二。
其一藏于闾府。
其一献于州伯。
州伯命藏诸州府
诸侯世子则名而告之庙。
为宗主也。
天子则告于郊。
见于天。
明当继父承天也。
二十而冠。
冠而字之。
表其成人也。
所谓名以立身。
字以表德也。
申繻曰。
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若鲁公子有)
以德命为义(若文昌武发)
以类命为象(若孔子象尼某)
取于物为假(若伯鱼名鲤
取于父为类(若子同与父同生日)
不以国。
不以官。
不以山川。
不以隐疾。
不以畜牲。
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
名终将讳之故也。
三代之时。
至殷尚质。
直以生日名之。
太甲太乙武丁是也。
周以伯仲次之。
太伯仲雍叔达季历是也。
自周以降。
随事而名之。
至有黑臀黑肱之鄙。
羊肩狐毛之异。
负刍之贱。
禦寇之强。
杵臼籧篨瞢顽狂狡无知无忌不寿不臣。
皆名不正而言不顺也。
鲁叔庄叔之败狄也。
以虺豹名其子。
穆姜以条之役生太子
命之曰仇。
其弟生又以千亩之战。
命之曰成师
师服曰。
异哉君之名子也。
始兆乱矣。
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
既立为矣。
后皆退之为诸侯之应也。
如此吉凶悔吝。
于是乎皆在。
古人生而名之。
长而行之。
尚存其朴也。
末世浮伪日生。
幼虽行于闺门。
长不达于州里。
故又有官名小名之别
苟不因事而载之。
则幼之名。
没然不闻于后矣。
彼吉凶悔吝。
何从而知之。
今自秦汉以来。
编而纪之。
至于神仙玉女之名。
妇人臧获之字。
亦无弃焉。
及名涉怪奇。
近于图谶者。
亦附于内。
谓之小名录
夫近者详。
远者略。
势使然也。
其间遗落。
请俟博闻。
师服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六
《丧服》无弟子为师服之制,新礼弟子为师齐衰三月
挚虞以为:「自古弟子无师服之制,故仲尼之丧,门人疑于所
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回,若丧子而无服。
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心丧三年。
此而怀三年之哀,而无齐衰之制也。
群居则绖,出则否,所谓吊服加麻也。
先圣为礼,必易从而可传。
师徒义诚重,而服制不著,历代相袭,不以为缺。
且寻师者以弥高为得,故屡迁而不嫌;
修业者以日新为益,故舍旧而不疑。
仲尼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贡曰『夫何常师之有』。
浅学之师,暂学之师,不可皆为之
义有轻重,有废兴,则臧否由之而起,是非因之而争,爱恶相攻,悔吝生焉。
宜定新礼无服如旧(《晋书·礼志》中。《通典》一百一,《御览》五百四十七。)」。
秀川馆联句1157年9月 南宋 · 洪迈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江声床摇寒,山色窗拗绿(方)
归舟著沙边,客梦绕乡曲(洪)
簪盍豁秋悲,筵开从夜卜(黄)
黄花散疏篱,苍竹围破屋(向)
诗豪争击铜,谈剧屡消烛(许)
借君五言城,洗我万斛愁(方)
主人意无穷,客子去敢速(洪)
杯宽怯鲸吞,词涩愧貂续(黄)
注瓦亦倾银,联珠仍缀玉(向)
天迥月明洲,霜清风陨木(许)
飞齐水击鹏,挥退日斜鵩(方)
臭味漆投胶,芬芳兰间(洪)
味甘一脔尝,话胜十年读(黄)
未用赋骊驹,方看举鸿鹄(向)
行当岁九迁,勿惮昼三宿(许)
妙语子蝉嫣,孤踪吾鹿独(方)
一老上星辰,三君进凫鹜(洪)
平生仰高山,此夕沾剩馥(黄)
飞龙十九章,金马三千牍(向)
傥非论石渠,定是雠天禄(许)
笔健翻狂澜,辩雄喷飞瀑(方)
抄传疲小胥,侍立倦更仆(洪)
力举六鳌连,肘运千兔秃(方)
庖厨洗玉盘,萍豆鄙金谷(向)
岂无麟脯羞,亦有熊蹯熟(方)
不须罗膻荤,安用穷水陆(许)
搜寻到蹲鸱,饪饤兼苜蓿(方)
但畏酒樽空,宁知更漏促(黄)
劝频难固辞,意厚敢虚辱(许)
一一罄瓶罍,纷纷吐茵蓐(方)
茶甘旋汲江,火活乍然(向)
聊烹顾渚吴,更试蒙山(洪)
清风生玉川,石鼎压师服(黄)
忍醉兴方新,语离情转笃(洪)
明朝转船头,西风饱帆腹(黄)
去橹响呕哑,归车声轣辘。
墨突谅难黔,曹装行复促。
便扬武林镳,勿恋番江筑。
圣神搅权纲,贤俊登肃穆(向)
君恩晋接三,臣职坤用六(方)
夷路合腾骧,上心资启沃(许)
吾道竟何忧,斯文欣有属(洪)
执政犹股肱,天官乃眉目。
当阶红药翻,规地青蒲伏。
遥知此数途,历遍财一蹙。
长吟美且箴,细酌寿而祝。
端期千一逢,毋讳再三渎。
德进朝廷尊,河润京师福。
前修庶拍肩,能事当继躅。
君无废此篇,随车编卷轴(向)
按:《宋诗纪事》卷四五引《袁州府志》
弟子为师服 南朝宋 · 庾蔚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三
今受业于先生者,皆不执弟子之礼。
唯师氏之官,王命所置,故诸王之敬师,国子生祭酒,犹粗依古礼,吊服加麻,既葬除之,但不心丧三年耳(《通典》一百一。)
闰四月二十一日集竹墩积照堂联句用颜鲁公石尊联句韵 清 · 厉鹗
 押元韵 出处:樊榭山房集卷第七
闰夏集嘉客,夙起罗清尊沈䑳翁树本
一郡山水古,百年耆旧存(鹗)
芦深刺船影,竹密捎桥痕杭大宗世骏
乾鹊噪老屋,长蚑垂前轩沈东甫炳震
跫然笠屐到,宛尔昆友敦沈绎旃炳巽
弃捐薄俗礼,往复同心言(沈幼牧炳谦)
茵溷各安遇,兰艾纷殊根树本
文缫藉贞玉,白水搴芳荪(鹗)
恋三宿桑下,留十日平原世骏
浪浪雨鸣瓦,滚滚云出门炳震
急拟括羽似,细并飞丝论炳巽
阴机斡溟涬,神化合混元(炳谦)
烟驾不肯驻,日车岂愁翻树本
林滋梅磊落,溪暖萍温暾(鹗)
积霭敛万象,大声废群喧世骏
摐金协至听,漱玉清营魂炳震
连蜷蕉心展,䍡𦌉桐花繁炳巽
衣黴那可揽,琴润谁能援(炳谦)
飘摇狎鸥鹭,滂沱沐乾坤树本
谈豪袂时奋,坐久烛屡扪(鹗)
笔阵俨鱼丽,酒兵犹蜂屯世骏
韵艰困师服,辞骋追文园炳震
天骨森苯䔿,健格超篱樊炳巽
诗鹄设三乏,义途驰两轓(炳谦)
上下骚雅际,溯沿清浊源树本
寂憩蛤吠野,倦欠鸡号村(鹗)
翳岑俟景霁,吐溜蒙霾昏世骏
渴畏茗奁尽,梦欣香𨥚温炳震
吾侪意气合,缱缱非怀恩炳巽
郑宪举状 南宋 · 吴儆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七、《竹洲集》卷六
备藩维之佐,无最课之可书;
乏左右之容,忽剡章之误及。
退自循省,积有惊惶。
惟士夫出入之门,有女子从夫之义。
必得其人,必得其正,乃不失礼,乃不失身。
故上之举下,固岂容轻;
而下之求上,尤不可苟。
如某者衰迟末路,忧患馀生。
念平生章句诵习之虽勤,与曩日庠序齑盐之既久。
下焉不能为一身之计,上焉不能取当世之资。
号寒啼饥踰三百指,抗尘走俗垂二十年。
自量无以取知于时,世亦莫有肯怜之者。
章甫适粤,已甘为无用之人;
扁舟去吴,姑欲为自全之计。
不图流落,乃托照临。
迨此一年,固多罪矣;
绳以三尺,其可逃乎!
独仰赖于优容,每曲垂于覆露。
复私公举,猥辱名言。
兹盖某官四海儒宗,一时隽老。
立朝大节,一人所深知,天下所共知;
嫉恶刚肠,君子之大幸,小人之不幸。
激流清浊之党,廉立贪懦之风。
自顾妄庸,有辜奖拔。
某敢不益坚素守,师服诲词,誓全节于始终,是为报知己之赐;
敢呈身以侥倖,而重辱我师之门?
承天皇后哀册文 唐 · 杨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二
维大历三年岁次景午四月乙未朔五日庚子
齐王谥曰承天皇帝
妃张氏谥曰恭顺皇后
天宝末
贼臣搆难。
王从二圣南幸成都
自武功定策禁中。
扈先帝于灵武
是年八月薨于行在。
今上录功追远。
谥鸿名
大历三年六月
迁座于咸阳
礼也。
云翿宿悬。
天鸡空响。
建翠凤以双引。
度苍龙而长往。
皇帝恸极天伦。
斋于閒馆。
望桂屿之萧飒。
兰台之伤断。
爰诏近臣。
遗音是纂。
其词曰。
皇图氛氲。
丽于天文。
本枝百代。
连华千载。
维王斯会。
其祥则大。
祖武之烈。
宗文之配。
令德纯粹。
温恭慈爱。
和必有节。
动而无悔。
持盈以冲。
明道若昧。
金玉是式。
鼓钟于外。
伊昔庆衍。
维皇握图。
天孙载弄。
甲观晨趋。
善问居讲。
师服儒。
琼林秋实。
宝萼晴敷。
皇用锡土。
苴茅剖符。
大邦之翰。
沧海之隅。
遥分朱邸。
近植青梧。
爱钟嘉会
宠被宸渥。
从侍寝门。
观风太学
礼闻齿让。
听辨声乐。
历运中否。
灾鲸构昏。
初避夷狄。
圣有昌言。
王叶偫议。
天回乘辕。
适于硭砀之野。
进于阊阖之门。
云趋河北
电扫中原。
方从庙告。
言守藩垣
忽川逝于东海
怨夜长于西园
呜呼哀哉。
志业见于屯蒙。
勋名留于天壤。
成宗禋之有圣。
悲欢爱之易丧。
独精聚而魂游。
奉君亲以长往。
展我邦媛。
德容可仰。
鲁馆而家。
齐风是长。
翟拜三月。
軿归百两。
岂凤吹之有行。
而虹销之无像。
呜呼哀哉。
帝念伊始。
晬容生忧。
绊之幽蠹。
望山河之林邱。
解剑龙而追恸。
烛鸿徽以冥搜。
驾之辂旗。
以冕裘。
俨千官于天卫。
将合祔而从周
呜呼哀哉。
笳鼓宵陈。
河山晓发。
地坱轧兮声远。
天空同兮影没。
入幽隧之穹林。
伏盘原之宫阙。
呜呼哀哉。
考至公与至性。
见为子兮为臣。
临难不忘其社稷。
感时思致于君亲。
短而非病。
逝岂同尘。
惟芳名与盛德。
可观法以求仁。
呜呼哀哉。
次韵陈道士和徐星韵见寄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不将书剑奋穷边,药裹君臣酒圣贤。
笑我文章全乏用,从渠心目两相怜。
参同颠倒长生诀,大衍推寻过去年。
莫把诗狂压师服,兴来还解赋超然。
戏促朝宗酒约 北宋 · 欧阳澈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雨收云海涌金盆,帘捲香丝破篆纹。
双陆无心酬白璧,十千有约醉红裙。
哦诗误许联师服,载酒真当过子云
待遣秋娘呈妙舞,春衫已把水沈薰。
对乐土判(人进素衣朱襮欲从于沃或告擅去云我闻有命不可告人) 唐 · 杨佚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一
都立邑。本大末小。
苟或假名。必将兆乱。
相彼人也。其有意焉。
既荣朱襮之进。旋兴白石之行。
亦欲适彼乐土。及于宽政。
义有涉溱之兴。业在扬水之章。
既侵陉庭。方崇曲沃
姑务修德。自感子来。
悦以忘劳。宁科擅去。
人苟利矣。岂同邾子之迁。
兄其智乎。已闻师服之叹。
既闻命而攸往。虽或告而何伤。
刘氏旌表门闾记1186年9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五一、《诚斋集》卷七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朝请郎、直秘阁、权知吉州军州事臣澬言:「伏奉淳熙二年十二月戊寅朔甲午肆赦制书,其一条曰:『有孝行节义著乡闾者,令长吏以闻,当议旌录』。
安福县以状白称,奉议郎、知袁州分宜县谢谔贡士李燧等一千三百五十三人合辞言曰:伏见贡士刘承弼孝友天至,文行粹美,事亲以至孝闻。
居母丧,哀毁柴立。
父病既死,承弼吁天霣绝,愿以身代,父蹶然而苏,又三十年乃终,里人异焉。
叔父廷圭、廷直继策第太常,奉不自给,承弼每绝甘分少以助之。
同产弟永弼既为叔父廷圭后,承弼复分以己田。
承弼受业于雩都知县刘安世,既没,率同学制师服
安福县王棣、丞刘谷死官下,卧在地,承弼为棺歛。
丞尤穷空,至鬻幼女。
承弼闻之,即庚其直鞠于家。
及嫁,后己女,先丞女。
故相刘沆远孙有女,贫不能归,承弼亦任之。
尝属年饥,道殣相望,公私赤立。
承弼曰:『劝分实难,请从我始』。
率子弟倒廪振之,不受一钱。
富者子于是翕然化之,无复遏籴,活者何数。
承弼所学殚洽,江之西,湖之南,士子辏集,执经问学,户外屦满,瑰才隽士,小大有就。
承弼为文有古作者风,直宝文阁王佐吉州,喜士,承弼挚诗文谒之。
遣骑招之,则去已远矣。
太息曰:『刘承弼不惟能文,亦复自重,真此邦第一人』。
宣教郎刘清之尝荐江西名士数人于转运判官刘焞,以承弼为首。
承弼应里选,尝再举于礼部,报闻。
其人孝行节义,宜在旌录,诚如制书。
谨昧死以闻」。
事下礼部,礼部尚书臣雄、权侍郎臣焘、员外郎端臣言,刘承弼宜旌表门闾。
制曰可,仍令长吏致礼。
三年九月乙巳尚书省尚书省下礼部,礼部下吉州吉州安福县,于所居之前立绰楔门,夹之以台,台高十有二尺,饰以丹垩,蓺以嘉木云。
淳熙十三年九月戊午,杨某记。
元祐党籍碑 元祐奸党 北宋 · 蔡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四、《金石萃编》卷一四四、《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二、一三一、《道命录》卷二、元祐党籍碑考、《六艺之一录》卷九三、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一九、嘉庆《临桂县志》卷九、民国《融县志》卷八、《桂林石刻》第二四○页
【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司马光(故)、文彦博(故)、吕公著、(故)吕大防、(故)刘挚、(故)范纯仁、(故)忠彦、曾布、梁焘(故)、王岩叟、(故)苏辙、王存、(故)郑雍、(故)尧俞(故)、赵瞻、(故)韩维(故)、孙固(故)、范百禄(故)、胡宗愈、(故)李清臣(故)、刘奉世、范纯礼、安焘、陆佃(故)、黄履(故)、张商英、蒋之奇(故)
曾任待制上官苏轼(故)刘安世、范祖禹(故)、朱光庭(故)、姚勔(故)、赵君锡(故)、马默(故)、孔武仲(故)、孔文仲(故)、吴安持、(故)钱协、(故)李之纯、(故)孙觉(故)、鲜于侁、(故)赵彦若(故)、赵卨、(故)王钦臣、(故)孙升(故)、李(故)、王汾、(故)韩川(故)顾临(故)、贾易、吕希纯、曾肇、王觌、范纯粹、吕陶、王古、丰稷、张舜民、张问(故)、杨畏、邹浩、陈次升、谢文瓘、岑象求(故)、周鼎、徐绩、路昌衡(故)、董敦逸(故)上官均、叶涛(故)、郭知章、杨康国、龚原、朱绂、叶祖洽、朱师服
【馀官】秦观(故)、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吴安诗、欧阳棐、刘唐老、王巩、吕希哲、杜纯、(故)张保源、孔平仲(故)衡钧、衮公适(故)、冯百药、周谊、孙琮、范柔中、邓考甫、王察、赵峋、封觉民(故)端修、李杰、李贲、赵令畤、郭执中、石芳、金极、高公应、安信之、张集、黄策、吴安逊、周永徽、高渐、张夙(故)、鲜于绰、吕谅卿、王贯、朱纮、吴朋、(故)安国、王古、苏迥、檀固、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纡、高士育、邓忠臣(故)、种师极、韩治、都贶、秦希甫、钱景祥、周綍、何大正、吕彦祖、梁宽、沈千、曹兴宗、罗鼎臣、刘勃、王拯、黄安期、陈师锡、于肇、黄迁、万俟正、许尧、杨胐、胡良、梅君俞、寇宗颜、张居、李修、逢纯熙、(故)高遵恪、黄才、曹盥、侯顾道、周遵道、林肤、(故)、宋寿岳、王公彦、王交、张溥、许安修、刘吉甫、胡潜、董祥、杨瑰宝、倪直儒、蒋津、王守、邓允中、梁俊民、王阳、陆表民、叶世英、张裕、谢潜、陈唐、刘经国、(故)汤戫、(故)司马康(故)、宋保国、(故)黄隐、毕仲游、常安民、汪衍、余爽、郑侠、常立、程颐、唐义问(故)、余卞、李格非、陈瓘、任伯雨、张庭坚、马涓、孙谔(故)、陈郛、朱光裔、苏嘉、龚夬、王回(故)、吕希绩(故)、吴俦、(故)欧阳中立(故)、尹材、(故)叶伸、(故)李茂直、吴处厚、(故)积中、商倚(故)、陈祐、虞防、李祉、李深、李之仪、范正平、曹盖、杨綝、苏炳、茂宗、刘谓、柴、洪羽、赵天佐、李新、扈充(故)、张恕、陈并、洪刍、周锷、萧刓、赵越、滕友、江洵、方适、许端卿、李昭玘、向紃、陈察、钟正甫、高茂华、杨彦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梁士能。
【武臣】张巽、李备(故)、王献可(故)、胡田、马谂、王履、赵希夷、任浚、郭子旂、钱盛、赵希德、王长民、李(故)、王庭臣、吉师雄、李愚、吴休复(故)崔昌符、潘滋、高士权、李嘉亮、李珫、刘延肇、姚雄、李基。
内臣】梁惟简(故)、陈衍(故)、张士良、梁知(故)、李倬、谭扆、窦钺、赵约、黄卿从、冯说、曾焘、苏舜民、杨称、梁弼、陈恂、张茂则(故)、张琳、裴彦臣、李称、(故)阎守勤、王绂、李穆、蔡克明、王化基、王道、邓世昌、郑居简、张祜、王化臣。
【为臣不忠】曾任宰臣王圭、章惇。
石鼎联句 唐 · 刘师服
 押庚韵
有序: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旧与刘师服进士衡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视之,若无人。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曰:「子云能诗,能与我赋此乎?」刘往见衡湘间人说云,年九十馀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螭蛟虎豹,不知其实能否,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次传于踊跃即缀其下云云。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耸肩,倚北墙坐,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初不似经意,诗旨有似讥,二子相顾惭骇,欲以多穷之,即又为,传之思益苦,务欲压道士,每营度欲出口吻,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士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说。」语皆侵刘侯,益忌之,刘与侯皆已赋十馀韵,弥明应之如响,皆脱颖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道士奋曰:「不然,章不可不成也。」又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书讫使读,读毕,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邪?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吾语亦不当闻也,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闻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须,曙鼓鼕鼕,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即问童奴,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二子惊惋自责,若有失者,间遂诣余言,余不能识其何道士也。尝闻有隐君子弥明岂知其人耶?韩愈序。
引用典故:山骨
巧匠斲山骨,刳中事煎烹师服
直柄未当权,塞口且吞声(喜)
龙头缩菌蠢,豕腹彭亨弥明
外苞乾藓文,中有暗浪惊师服
在冷足自安,遭焚意弥贞(喜)
谬当鼎鼐间,妄使水火争弥明
大似烈士胆,圆如战马缨师服
上比香炉尖,下与镜面平(喜)
秋瓜未落蒂,冻芋强抽萌弥明
一块元气闭,细泉幽窦师服
不值输写处,焉知怀抱清(喜)
方当洪炉然,益见小器盈弥明
睆睆无刃迹,团团类天成师服
遥疑龟负图,出曝晓正晴(喜)
旁有双耳穿,上有孤髻撑。
或讶短尾铫,又似无足师服
可惜寒食毬,掷此傍路坑(喜)
何当出灰灺,无计离瓶罂弥明
陋质斟酌,狭中愧提擎师服
岂能煮仙药,但未污羊羹(喜)
形模妇女笑,度量儿童轻弥明
徒示坚重性,不过升合盛师服
傍似废毂仰,侧见折轴横(喜)
时于蚯蚓窍,微作苍蝇鸣弥明
以兹翻溢愆,实负任使诚师服
常居顾盼地,敢有漏泄情(喜)
宁依暖热弊,不与寒凉并弥明
区区徒自效,琐琐不足呈(喜)
回旋但兀兀,开阖惟铿铿师服
全胜瑚琏贵,空有口传名。
岂比俎豆古,不为手所撜。
磨砻去圭角,浸润著光精。
愿君莫嘲诮,此物方施行弥明
元处士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839年 唐 · 许浑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引用典故:绝编
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元君旧隐庐山学易,常为相国师服
月落尚留东閤醉,风高还忆北窗眠
江城夜别潇潇雨,山槛晴归漠漠烟。
一顷豆花三顷,想应(一作因)抛却钓鱼船。
左氏传故事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七八、《斐然集》卷二三
隐公元年:郑武姜爱叔段,请使居京,庄公许之。
祭仲谏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不听。
既而叔段使西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公又不听。
叔段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厚将得众」。
公又不听。
叔段缮甲兵,将袭郑,公然后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伐京,叔段出奔共。
臣闻制国者必使本大而末小,然后势顺而易制,故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至言也。
郑国当是时,可谓危矣。
氏以国君嫡母主乎内,叔段以好勇得众居乎外,伐君篡国之势已成。
庄公若无兵车二百乘,则郑固段之有也。
古者用车战,一乘之车当七十有三人,二百乘则一万四千六百人。
在《春秋》书法,当名之曰师,非小众也。
「克段」者力争而仅胜之词,以一万四千六百人讨不义之叛人,力争而仅胜,则以叔段形势壮盛,不易图也。
使庄公早用祭仲之言,不至此矣。
绵绵弗绝,蔓蔓奈何?
毫釐不伐,当用斧柯。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卫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石碏谏曰:「爱而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故也。
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臣闻骄谓气体傲肆,奢谓奉养侈靡,淫谓情欲纵恣,佚谓心志怠忽。
四者有一焉,必入于邪,而况兼有乎?
邪者,不由正道之谓也。
为子以孝为正,有此则不孝。
为臣以恭恪畏慎为正,有此则不恭恪畏慎。
原其所由然,则由宠待过厚,爵禄太崇,积日累月,其势必至于此。
是故严父于子戒之于初,辨之于早,不致末流之祸。
父子天性也,其治尚尔,君臣以人合,尤不可忽也。
州吁阻兵而安忍。
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天。
臣谓阻者,恃也。
恃兵以为险阻,使人不敢忤犯也。
人之良心,本于不忍。
忍者,非良心也。
安于残忍,非能除害,徒生害耳。
人道以慈爱相群,所谓用兵者,去其害人者耳。
苟为阻兵、安忍,视平民如禽兽,推而进之,将何有于君父哉!
光武责其将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贤」?
盖知此道矣。
石碏恶其子从州吁为逆,使从州吁如陈,乃告于陈曰:「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石碏杀之。
臣谓父子主恩,君臣主义。
其轻重不二,是谓大伦。
当臣之无礼于君,虽慈父不敢私其子,石碏之于石厚,舍慈爱之小,存名分之大,可为万世法矣。
虽然,子为叛逆,父则诛之,其割恩为难,何者?
以天性故也。
臣为叛逆,君则诛之,其正义非难,何者?
以人合故也。
孔子之《春秋》,为乱臣贼子作以俟后圣也。
后世有事伪君从逆臣,而诛讨不加焉,难于行义而易于为不义,孔子之志隐矣。
鲁隐公如棠观鱼,臧僖伯谏曰:「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
葬之加一等」。
臣谓孔子教人以克己为要,克己者以义理胜其私意也。
凡人志意云为,试以一日之中自加考校,由私意而动者,十有八九,由义理而动者,十无一二,故克己最难。
有志之士未有不由此而进德者,而况人君居移气,养移体,所以动其情恣者多乎?
不能自克,则其不善之积犹火消膏,亦不自觉,鲁隐是也。
僖伯之谏,忠言也。
隐公不能自克,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其志荒矣,其不终之兆著矣。
厥后虽加礼于僖伯之葬,又复失言,谓僖伯恨己。
僖伯,贤人也,岂致憾于其君哉!
隐公若曰「叔父有谏于寡人,而弗能从,寡人悔之,葬之加一等」,犹足以昭改往修来之意,而加等之葬为德赏矣,惜其不能及此也。
魏郑公唐太宗高丽太宗不从,及败绩而归,乃曰:「魏元成若在,不使我有此行」。
亟使驰驿,祀以少牢,立所制碑,召其妻子劳赐之。
太宗拒魏公之谏与鲁隐同,而悔过出于诚心,非如隐公之伪饰,其致太平宜哉!
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左氏曰:「诸侯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
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
臣谓兵权者,有国之司命也。
古之得天下者,未有不谨持此权者也。
以尧、舜、禹三大圣人之宅天下,可谓以德不以力矣。
然四凶强族,尧不诛而以俟舜,舜初即位,按其恶而投之四夷,而后天下服。
是尧以兵权授舜也。
有苗弗率,舜不讨而以俟禹,禹初即位,乃群后,誓师奉辞伐罪,是舜以兵权授禹也。
汤、武之事又可见矣。
至周成康之际,天下刑措兵寝,可谓无事。
康王元子即位,名分素定,其谁敢有异志?
成王仲桓、南宫毛与齐侯吕伋以干戈虎贲之士逆康王于南门之外。
戈虎贲者,亲卫也。
于南门之外者,显之于众也。
古先帝王制世驭俗之权如此,是以令之无不行,禁之无不服,手麾指顾,动容嚬笑之间,无不如意。
所谓兵权者,有国之司命,命者死生所系故也。
宋殇公州吁之邪谋,诸侯伐郑。
隐公辞宋公之命,而拒公子翚之请,义也。
翚乃不禀公之义而乐从宋卫之邪谋,固请而行,专己无上,出入自肆,不待钟巫之事而知其为弑君之贼矣。
《春秋》简严,不贵辞费,若书曰「翚帅师会,伐郑」,亦可矣,而必曰「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言之重,辞之复,恶之之甚也。
隐公自是失权,而兵制于翚。
至于十年中丘,又不待公而先齐、郑伐宋,其纵恣跋扈如此。
隐公终弗能治,其及于寪氏之祸,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从来者渐矣。
是故伐郑之举因请而行,伐宋之举不待公而先,其志之所存,正所谓履霜阴凝,圣人之大戒,而隐公智不足以及此,惜哉!
仲尼于是去翚公子之称,一以谓翚者,隐之贼,非公子也。
二以明讨翚之法,当绝其属籍,不使得为公子也。
使隐公于翚固请之际,未及成师而出之时,夺其兵权,改付贤卿,片言而已矣。
夫为天下国家者以有法度为要,前王立法度,固为保守基业,消弭祸乱也。
而往古握兵之人,其始必请便宜从事,其久则事必出于法度之外。
便宜从事者施于临敌对阵,机不可失,难从中覆,故择利便权时之宜而行之,岂谓无时不便宜邪?
既以便宜自处,则以法度为不便宜于己,乃托为词说,曰法度者承平之所用,若施之乱世,行军用师,则有所碍矣。
今日以私欲乞行一事,明日以私怒乞罢一事,往往非法之所当听也。
设智计,较胜负,不用之于外而用之于内,人皆知之,独以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从之者多矣。
夫事至于不得已而从,则必有欲禁而不能禁之事,其失司命之权不已著乎?
其为羽父之固请不已大乎?
此智士之所忧,懦夫之所畏,喜因循者之所不顾。
非圣人独见于魄兆之端,明霜冰之戒,传笔削之大用,其孰能与于此?
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弗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臣谓人君之德当如天地,无不覆载,何独于恶人而欲去之如此?
臣请以农圃者喻之。
去稂莠者以其伤禾稼也,除蒿蔓者为其蔽卉木也。
若推兼容之量,使稂莠禾稼并生于畎亩,卉木蒿蔓杂毓于园圃,人必指为农圃之病矣,况为国家者乎?
此所以发周任之论也。
武王圣人也,亦曰:「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舜举十六相则十六族务滋故也。
去四凶则四凶族,务本故也。
夫黍稷果蔬养人之物,不种则不生,种而草侵之,亦不能成矣。
草之为物,其生不待种,虽芟夷蕴崇,而功或不继,未有不复生者也。
是故君子难至,小人易聚,难至则常不得行其道,易聚则每得伸其志,治日以是常少,乱日以是常多。
此有国家者之至戒也。
或曰:「芟刈也,夷杀也,不亦已甚乎」?
臣曰:天下之道二,善与恶而已。
自一言之当、一行之是,推而上之,至于圣而不可知,皆善也,有小大耳。
惟恶亦然。
所谓芟夷者,非举天下之小人而尽杀之,盖谓官使者也。
或禁之于未然,或遏之于方萌,或既形而黜除之,或滋蔓而斩绝之,皆去恶之道。
大要在于勿使能殖。
殖者,深根固蒂牢不可拔之谓也。
夫草之初生,毫末之萌耳,与黍稷果蔬之萌未有异也,其壮长条达则为害如此。
草之萌犹恶之微也,见著非难,见微为难。
自古滔天之恶未有不起于微者,如王莽志在篡逆,曹操窥伺神器,初皆匿情矫饰,终移汉祚。
然则,人之善恶皆不易知,知之矣而树德不务滋,除恶不务本,犹无益也。
桓公三年:晋始乱,封桓叔于曲沃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臣谓人主之尊如天,臣民犹地,地无及天之理,而臣民于君有僭逼易位之道,是何也?
本小末大,威权去已。
始也欲正之而有所不忍,中也欲治之而有所不敢,终也欲取之有所不能矣。
名者实之宾。
天子者,名实之极隆也。
擅生杀之柄,操庆赏之权,予夺在我,纵舍在我,令之必行,禁之必止。
虽总众百万如韩信,虽控制万里如王忠嗣,东西南北,用舍进退,惟君所使,而莫敢或遑,此充名之实也。
至于欲取之而不能,则必有其渐,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师服之论,无乃意在此乎?
其后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则民不服事而下有觊觎,此言果验。
乃后世之戒也。
桓公六年:楚子侵随,楚斗伯比曰:「随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
斗伯比曰:「少师得君」。
随果用少师之言,追楚师,季梁请止随侯勿追。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其后少师益有宠,斗伯比曰:「可矣」。
楚子伐随,季梁请下之,弗许,请攻右,弗许,惟少师之言是听,遂至败绩。
少师见获而免。
臣谓国有贤材,则邻敌视其用舍为进退,而贤材者固凡愚之所忌疾也。
是故齐有管仲九合诸侯管仲死则四邻谋其国家。
百里奚一也,虞不用而亡,秦穆公用之而伯。
上论千古,无不然者。
季梁与少师之谋,自今观之,一得一失,易见也。
自随侯观之,未免于二三其听矣。
夫验成败于事为之后者,众人之见也。
辨得失于谋议之初者,非小智所及,惟明主能之。
唐宪宗欲伐淮蔡,举朝不可,惟裴度以身任之,迄用有成。
非度之能,乃宪宗用度之难也。
武宗欲伐刘稹,诸镇皆有辅车之势,惟李德裕以身任之,迄用有成。
非德裕之能,乃武宗德裕之不易也。
二宗无二臣,其中兴之功未必能立。
二臣不遇二宗,则无闻而死耳,后世尚何知?
故曰君臣之会,千载一时也。
夫楩楠豫章,天付之以栋梁之用;
骐骥骅骝,世知其有千里之足。
老于空谷,阨于盐车,顾临事而叹人才之难得,何哉?
坐使反贼睥睨而无惮,强敌凭陵而不置,彼岂无如斗伯比少师之可欺,岂无如熊率且比幸季梁之不用者乎?
文王立贤无方,言用之之路广,不止一人而已。
人君于贤材惟患不知,既知之而不急于用,则大谋无时而决,大险无时而出,大难无时而平也。
古人不云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将伐楚师。
莫敖患之,请济师于王,斗廉曰:「师克在和,不在众。
商周不敌,君之所闻也。
成军以出,又何济焉」?
遂败郧师,卒盟而还。
臣闻斗廉之言,古今之至论也。
考之往事,无不然者矣。
常人之心动于血气之使,好己之胜,不能自克,是以不和。
智愚异才而并列,是以不和。
能否异功而同其赏,是以不和。
不择端方之士以裨赞之,有谗人交斗于其间,是以不和。
负才艺者屈于下,而善媚赂者压于上,是以不和。
出法违度,不以时制,驯习既久,彼惧于讨而训之,怀疑心以事其上,是以不和。
亲之厚之,疏之薄之,系于爱憎之偏,而不协赏刑之正,是以不和。
有求则必得,将至于求所不可求,而势不得与也,则怨怒兴焉,是以不和。
能者奋其勇而前,不能者忌而疾之,是以不和。
疾人之能则必幸其败,胜不相推,败不相救,彼见疾者,又思所以报之,是以不和。
官尊禄厚者奉己侈泰,多妖丽,广金帛,夺商贾,侵公家之利莫知厌也,而士卒乃有短褐半菽之叹,非心附之,徒迫于势耳,是以不和。
保任功状未必皆有功,而实有功者,或蒙私怒而见黜,鞭笞斩杀未必为军事,而实有罪者或蒙私喜而见贷,人心不服,莫肯为用,因以姑息,不敢役使,是以不和。
有一于此,虽廉、蔺并将,韩、彭共军,关公前茅,张飞后劲,未有能成事者也。
而况才不逮古人万分之一,而兼有如前之失乎?
如是而欲所征克,所战胜,必不能矣。
之旅亿兆而心德暌离,武王之臣十人而一德一心。
王莽虎豹之师六十万,光武以三千摧之。
苻坚之众九十七万,谢安以一将破之。
斗廉之论可谓信而有證者也。
自古大众难用,而轻军易胜。
子玉刚而无礼,不可过三百乘,是能将二万人而已。
其后城濮之战,卒以众败。
汉高驾驭豪杰,灭秦亡楚,而才之所将不过十万。
古之观人者大抵如此。
若较实而论之,凡后世以将自任者,上孰与汉高,而其众已中分矣;
下孰与子玉,然未尝不以兵少为请也。
虽然,兵者诡道也,故虽不能将,而以大众虚声加之敌人犹之可耳。
至于实不可犯者,非虚声之足恃也。
上下同志,生死同情,劳逸同形,动静同虑,则在于和而已矣。
然则,如之何而可以使之和也?
惟监前所谓不和之由,处之各当于义,宜赏然后赏,当罚则必罚,予夺抑扬,若权衡于物,不徇乎私情,而行乎公道,当于其心,方且欣畏帖服之不暇,又何不和之敢乎?
是故苟和矣,光武可以敌寻邑,谢玄可以劫苻秦
苟不和,则若林之旅无救于曳兵而走,故曰师克在和不在众。
不明乎此而曰知兵,不治乎此而欲用兵,臣愚所不信也。
冬日与吕丈读毛诗二十二首 其十三 元 · 王恽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秋涧集卷二十四
粼粼白石水扬扬,宗国由来日盛强。
本末倘从师服谏,争教耦国似田常(扬之水)
林中书李礼部同宿囊山三首 其二 1265年 南宋 · 刘克庄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三儒夜话俱忘寝,户外(原作夫,据冯本改)纵横卧仆夫。
椰腹拈来即书簏,芋头煨熟当行厨。
谪仙岂是无诗种,处士相传有句图。
师服何曾能把笔,短章吟就改还涂。
录夫人崔氏事迹与崔殿丞请为行状1062年11月29日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五、《安阳集》卷四六、嘉靖《鄢陵志》卷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安阳市
夫人姓崔氏,其先姜姓,齐穆伯食采于崔,因以命氏。
自穆伯二十九世而至汉东莱侯业,居东武城,为清河郡
自业二十世而至后魏七兵尚书休,始号大房。
自休十四世而至石晋左拾遗周度,佐兖州慕容彦超幕。
彦超叛,死节,度赠秘书少监,即夫人之曾祖也。
汝砺,皇任左班殿直,赠兵部侍郎
父立,皇任工部侍郎致仕。
直道能政,󲦤绅宗仰。
崔氏自唐以来为衣冠甲族,与卢、李、郑数家相为婚姻,它族不得预。
夫人曾祖母、祖母,犹皆卢、李二姓,故世高其门风。
夫人即侍郎之第五女,柔静端洁,幼有成德,女工之事,莫不臻极。
年二十一而归于韩氏,逮事琦所生秦国太夫人胡氏,能尽妇道。
秦国寝疾,躬侍汤剂,夙夜不懈。
及其亡也。
号慕以奉几筵,讫于终丧,无一不如礼者。
韩氏内外族属多而素贫,孤遗者众。
夫人天性仁贤,义隆孝睦,极意存育,常若不及,亲为婚娶者几二十人,虽罄竭家赀而不顾也。
其于待己,则躬履俭约,恬然无欲,服用粗备,不求过饰。
琦未参侍从之前,俸尚薄,久官京师,夫人虽一钗之微,未尝在首,时质缗钱,以济诸亲。
琦每赈给宗族,暨人之急,夫人必欣然赞助,惟恐不充,此天下之共知,而妇人之尤难也。
又治家严明,事无细大,处治条理,皆有法度,闺门之内,犹官府然。
故琦略无私室之虑,而得专心公家者,夫人之力也。
凡岁时祖宗之󲁧,夫人必先朝严辨,纤悉精至;
酌荐之日,礼极恭恪,如是者三十馀年,六亲师服之。
父母之亡,摧毁过甚,几不能生,以至图象严事,至于终身。
与诸姊诸弟,友爱敦笃,情礼兼至,虽在颠沛,未尝忘也。
夫人始封寿安县君,进安康郡安康、乐安二郡夫人安国夫人
嘉祐七年春末得疾,背胁痛,卧起为梗。
医者言气血凝涩,下之当愈,故时以药宣治之,而不能去。
涉夏秋之交,变为泄注,日以沉剧,九月三日而亡。
上与中宫闻之,皆遣尚宫临奠,赙赠加等。
夫人介谨纯直,待人以至诚,平生无一妄言。
善书札,体法甚老,殊无妇人气格。
好读诸史氏书,概知历代兴亡治乱之事,时作篇章,有理致,然以为非妇人之事,虽至亲不得见也。
临事取舍剖断,有刚毅大丈夫所不能为者。
尝曰:「我遇小事,则胆薄多惊,若处大事,知义所在,虽死不怖也」。
平居散施左右,必与下房者均。
琦尝怪问,谓宜少有差等。
夫人曰:「我性好平,不欲使人见有轻重厚薄」。
疾虽久,而视家事不倦,待宗亲益
琦尝劝譬之,谓非颐养之理。
乃慨然曰:「此吾平生所存,岂至此可变也!
唯死然后不能为也」。
其用心如此。
三子:长忠彦光禄寺丞
端彦太常寺太祝
次良彦,秘书省校书郎,早亡。
五女:长不育,次适许州司户参军王景修,次二女早夭,次尚幼。
夫人慈爱至厚,其待非所生者,过于己出。
呜呼!
夫人内行高绝如此之著,恐虽当世贤妇人少能偕者。
今取十一月二十九日,葬于相州安阳县丰安村祖茔之次。
圹有铭,故亲笔其大概,以俟实录焉。
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师欧阳公墓志铭1073年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九、《安阳集》卷五○、《欧阳文忠公集》附录、《清源文献》卷一八、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五、光绪《吉水县志》卷五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安阳市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欧阳公薨于汝阴之私第,年六十六。
上闻震怛,不视朝。
赠公太子太师,恤后加赙,不与常比。
天下正人节士,知公之亡,罔不骇然相顾,痛失依仰。
其孤寺丞君,乃以枢密副使吴公所次功绪,并致治命,以墓铭为请。
窃惟当世能文之士比比出公门下,不属于彼,而独以见属,岂公素谅其愚,谓能直笔,足信后世耶?
此其敢辞!
公讳修,字永叔
唐太子率更令询四世孙琮,尝为吉州刺史
又八世生万复,为吉之安福,子孙因家焉。
曾祖讳郴,安福六世孙也,孝悌之行,乡里师服
南唐武昌,累赠太师中书令,曾祖妣刘氏追封楚国太夫人
祖讳偃,强学,善属文,南唐时献所为文十馀万言,试补南京衙院判官
累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祖妣李氏追封吴国太夫人
父讳观,性至孝,力学,咸平中进士第
当官明而尚恕,每决重辟,尤加审谨,茍理有可脱,必平反之。
泰州军事判官,累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郑国公
自公祖始徙居吉水,后吉水析为永丰,今为永丰人
公四岁而孤,母韩国太夫人郑氏守志不夺,家虽贫,力自营赡,教公为学。
公亦天资警绝,经目一览,则能诵记,为文下笔,出人意表。
及冠,声问卓然。
天圣中进士,凡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为第一。
逮崇政试,虽中甲科,人犹以不魁多士为恨。
初补西京留守推官,洛尹文康王公知非常才,归荐于朝。
景祐初,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文正范公权尹京邑,以直道自进。
每因奏事,必陈时政得失,大忤宰相意,斥守饶州谏官不敢言。
公贻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
余安道、尹师鲁继上书,直范公,复被逐。
当时天下以「四贤」称之。
俄徙光化军乾德,改武成军节度判官
康定初,召还,复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预修《崇文总目》成,改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请外补,通判滑州事。
庆历初仁宗御天下久,周悉时敝,重以西师未解,思欲整齐众治,以完太平。
登进辅臣,必取人望,收用端鲠,以增谏员。
公首被其选,擢太常丞知谏院事,赐五品
未几,同修起居注
公素禀忠义,遭时遇主,自任言责,无所顾忌,横身正路,风节凛然。
正献杜公、文正范公、今司空富公皆在二府,公每劝上乘间延见,推诚咨访。
上后开天章阁,屡召诸公询究治本,长策大议,稍稍施用,纪纲日举,侥倖顿绝。
小人始大不喜,相与巧诋,必期破坏,公常极力左右之。
俄拜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
大臣有建白,请废麟州,徙其治于合河津以省馈饷者,命公亲往相视。
使回奏曰:「麟州天险,正据要害,不可废。
第减其兵驻并河诸堡,有警呼集,数舍之近耳。
兵既减,粮自不乏」。
诏从之。
又奏:「忻、代州,苛岚、火山军并边民田,始潘美为帅,患虏时入寇,徙其民以空之,遂号禁地。
自景德通好,我虽循旧,而虏人盗耕不已。
请募民计顷出丁为兵,量入租以耕之,岁可得数百万斛,边用给矣。
不然,他日必尽为虏人所有」。
时并帅耻谋不自已,沮挠久之,其后卒如公请。
凡赋歛过重,民所不堪者,又奏罢十数事,疲俗以安。
四年秋,北虏盛兵云州,声言西讨,朝廷疑其有谋,议选文武材臣,密为经画。
二府请辍公以往。
即以公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公至,则区别官吏,使能者尽力;
均徙财用,而边计有馀。
奏广御河漕运,造锁栿船以绝侵盗,置都作院于磁、相州,一道兵械悉仰给焉。
方条列北方利病,欲大为措置,会文公、范公与同时入辅者终为谗说所胜,相继罢去,一时进用者皆指之为党。
公复慨然上书,极言论救。
执政与其朋益怒,协力挤之。
初,公有妹适张龟正,龟正亡,无子,妹挈前室所生孤女以归。
及笄,公为选宗人晟以嫁之。
会张氏以失行系狱,言者乘此欲并中公,复捃张氏赀产事,遂兴诏狱穷治。
上为命内臣监劾,卒辨其诬,犹降授知制诰、知滁州事。
执政意不快,摭勘官与监劾内臣细故,皆被责。
八年春,就改起居舍人、知扬州事。
踰年,徙知颍州事。
皇祐初,复龙图阁直学士
二年秋,移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
尚书礼部、吏部郎中
丁太夫人忧,去职。
服除入见,上怪公须发尽白,恻然存抚,恩意甚厚,命判吏部流内铨。
素忌公者恐将大用,乃伪为公疏请汰内臣,以激众怒。
有选人胡宗尧者,当引对改官。
前任本州,尝以官舟假人,已而经赦去官,止得循资。
公与判南曹官,对日取旨,上欣然令改官。
宦者杨永德密奏曰:「宗尧,翰林学士宿之子,有司援救之,私也」。
出公同州事。
物论不平,上亟开悟,留公刊修《唐书》。
俄入翰林为学士、史馆修撰勾当三班院
至和二年夏,请郡,改侍读学士、知蔡州事,留不行,复除翰林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迁右谏议大夫
嘉祐三年夏,兼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
前尹孝肃包公以威严得名,都下震恐。
而公动必循理,不求赫赫之誉。
或以少风采为言,公曰:「人材性各有短长,吾之长止于此,恶可勉其所短以徇人邪」?
既而京师亦治。
四年春,请罢府事,改给事中,充群牧使
《唐书》成,拜礼部侍郎,俄兼翰林侍读学士
五年冬,以本官为枢密副使
明年秋参知政事
英宗登极,迁户部侍郎
治平初,特转吏部侍郎
今上嗣位,改尚书左丞
公自处二府,益思报称,毅然守正,不为富贵易节。
凡大谋议、大利害,与同官论辨,或在上前,必区判是否,未尝少有回屈。
文武之士,陈请百端,公常委曲开谕曰:某事可行,某事不可行。
用是人多怨诽。
至于台谏官论事,有不中理者,往往正色折之,其徒尤切齿,日欲求疵合攻。
公自视无他,不恤也。
始,英庙践祚,按祖宗旧典,皇族尊属之亡者,皆赠官改封。
濮安懿王,英庙所生父也,中书以本朝未有故事,请付有司详处其当。
上谦恭谨重,命过仁庙大祥,下礼院两制官同议。
如期诏下,众乃言王当称伯,改封大国
中书以所生父称伯,疑无经据。
方再下三省议,上遽令权罢,俾有司徐求典故。
事久不行,台官挟愤不已,遂持此斥为公主议,上章历诋,必请议定;
及以朝廷未尝议及之事,肆为诬说,欲惑众听,又相率纳告身以示必去。
上数敦谕,知不可留,各以本官补外。
后来者以风宪不胜为耻,窥伺愈急。
今上即位初,御史蒋之奇者乃造无根之言,欲以污公,中丞彭思永乘虚助之。
公退伏私居,力请公辨。
上照其诬罔,连诏诘问,二人者辞穷,皆坐贬。
公遂恳辞柄任,上不得已,除公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事。
熙宁元年秋,迁兵部尚书、知青州事,充京东东路安抚使
时散青苗钱法初行,众议皆言不便,朝廷既伸告诫,公犹请除去二分之息,令民止纳本钱,明不取利。
又请先罢提举管勾官,然后可以责州县不得抑配,不报。
三年夏,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东路经略安抚使
公累上章辞,丐易蔡州,大略以久疾昏耗,不任重寄,复曰时多喜新奇,而臣思守拙,众方兴功利,而臣欲循常。
执政知终不附己,俄诏听以旧官知蔡州事。
公在亳,已六上章请致政,上眷惜之,不允。
至蔡踰年,复申前请,志益坚确。
上察其诚,命优改官致仕,年方六十有五。
天下士大夫闻公勇退,无不惊叹云「近古所无也」。
公天资刚劲,见义敢为,襟怀洞然,无有城府。
尝以平心为难,故未尝挟私以为喜怒。
奖进人物,乐善不倦,一长之得,力为称荐,故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唯视奸邪嫉若雠敌,直前奋击,不问权贵。
后虽阴被谗逐,公以道自处,怡怡如也。
平生笃于朋友,如尹师鲁圣俞、孙明复既卒,其家贫甚,公力经营之,使皆得以自给。
又表其孤于朝,悉录以官。
自唐室之衰,文体隳而不振,陵夷至于五代,气益卑弱。
国初柳公仲涂,一时大儒,以古道兴起之,学者卒不从。
景祐初,公与尹师鲁专以古文相尚,而公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骛,众莫能及。
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
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
汉司马迁没几千年,而唐韩愈出;
之后又数百年,而公始继之,气燄相薄,莫较高下,何其盛哉!
所治经术,务究大本。
尝以先儒于经所得多矣,而不能无失。
唯其说或有未通,公始为辨正,不过求圣人之意以立异论。
嘉祐初权知贡举,时举者务为险怪之语,号「太学体」,公一切黜去,取其平澹造理者即预奏名。
初虽怨讟纷纭,而文格终以复故者,公之力也。
笔翰遒劲,自成一家,人有得其片幅,必宝藏之。
历典大郡,以镇静为本,明不及察,宽不至纵,吏民受赐,既去追思不已,滁、扬二州皆立生祠。
奉使契丹,其主必遣贵臣押宴,出于常例,且谓公曰:「以公名重故耳」。
其为外夷钦服如此。
至和中陈恭公为相,欲塞商胡决河,使归横陇故道。
公言横陇地已高仰,功大不可为。
未几陈罢去,有李仲昌者,乃议道商胡水入六塔河
公复上言,六塔素隘狭,不能容大河,若为之,必溃决,害愈甚。
执政仲昌议,又不用公言。
后六塔堤果坏不成,自博以下数州,皆被水患,众服公先识。
侍从八年,竭诚补益,前后上言百馀事。
仁宗尝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故其言多所听纳。
因嘉祐水灾,凡两上疏请选立皇子,以固根本。
及在政府,遂与诸公参定大议。
方英庙过自谦退,未即承命,事久未决,众悉危之。
公协心助,忠力为多。
及即位之初,感疾未能听断,慈寿预政,事出权宜,公与诸公往来两宫,镇安内外,卒复明辟,人无间言。
尝被诏撰《唐书》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又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易童子问》三卷、《诗本义》十四卷、《居士集》五十卷、《归荣集》一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奏议十一卷、《四六集》七卷、《集古录跋尾》十卷、杂著十九卷。
公于物无他玩好,独好收古文图书,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为一千卷,用以校正传记讹谬,人得不疑。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因自为传以志之。
初娶胥氏,翰林学士偃之女。
继室杨氏,集贤院学士、谏议大夫大雅之女。
今夫人薛氏,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简肃公奎之女,累封仁寿郡夫人
男八人:长发,次奕,并光禄寺丞
次棐,大理评事
次辩,光禄寺丞
馀皆早卒。
女三人,皆早卒。
熙宁某年某月某日,诸孤奉公之丧,葬于某地。
铭曰:
噫公之节,其刚烈烈。
弼违斥奸,义不可折。
噫公之文,天资不群。
光辉古今,左右典坟。
直道而行,屡以谗蹶。
卒寤而知,惟帝之哲。
升赞机务,方隅以宁。
参议宰政,社稷是经。
成此至公,大忠以效。
德高毁及,退不吾较。
公之来归,既安且怡。
宜报以寿,戾也胡为?
公文在人,公迹在史。
惟兹不穷,亘千万祀。